天才一秒记住【龙吟小说】地址:https://www.lyxs.org
他提出了“治理文化培育计划”
,主张将治理理念融入学校教育、社区活动、企业文化等多个领域。
他亲自推动在全县中小学开设“公民治理课”
,通过案例教学、模拟议事等方式,培养青少年的公共意识和参与能力。
他还支持成立“青岭治理文化研究会”
,邀请本地作家、艺术家、教育工作者共同创作一批反映基层治理实践的文艺作品,包括纪录片、小说、话剧等。
其中一部名为《共治之路》的纪实文学作品,一经出版便引发广泛关注,被多家媒体推荐为“年度最具社会价值图书”
。
朱远航深知,文化的塑造比制度的建立更为缓慢,但一旦形成,其影响也更为深远。
他常说:“治理现代化,不只是技术的进步,更是文明的演进。
我们要做的,是让每一个人都成为治理的参与者,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。”
就在他全力推进治理文化培育的同时,一封来自北京的信件再次将他推向了一个全新的舞台。
信是中央党校一位资深教授写的,内容简短却意味深长:
>“朱书记,您的治理理念,正在成为我们党校教学的重要案例。
但我想请教您一个问题:当制度创新与传统权力结构发生冲突时,如何确保改革的可持续性?”
这封信让朱远航陷入了深思。
他意识到,治理现代化不仅仅是技术与制度的融合,更是一场深层次的政治变革。
而这场变革,必须在尊重传统与推动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。
于是,他开始着手撰写一篇题为《治理现代化与政治生态重构》的理论文章,系统阐述了治理现代化如何与党的领导、群众路线、依法治国等基本政治原则相融合。
他提出:“真正的改革,不是推翻旧制度,而是在继承中创新;不是削弱党的领导,而是在制度设计中增强党的执政基础。”
这篇文章在党内引起广泛关注,被多家权威期刊转载,并被中央党校列为干部培训教材。
朱远航知道,治理现代化的道路才刚刚开始。
但他也坚信,只要初心不改,方向正确,这条道路终将越走越宽广。
夜色渐深,办公室里的灯光依旧明亮。
他站在窗前,望着远方的城市灯火,仿佛看见无数个未来正在缓缓展开。
他知道,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基层干部,但正是千千万万个这样的普通人,构成了这个国家最坚实的力量。
治理的本质,永远是为了守护人心的温度。
而他,愿做那个始终守望初心的人。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