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【龙吟小说】地址:https://www.lyxs.org
那一天,在得知病情最终确诊后,还不到60岁的父亲,仿佛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一样,只是提出来带他去黄花机场看看飞机。
这一辈子,他还没有近距离感受过真正的飞机。
强忍住内心的悲痛,甄亦凡带着父亲从省肿瘤医院坐车到公交站,转乘14路公交去黄花机场。
车子一路疾行,当路过学校看到窗外“劳动人事学校”
的校牌时,他一路忍住的泪水终于盈眶而出。
看着前面因病瘦了一圈的父亲,他想起了1991年的那个夏日,想起了父亲和母亲送自己到学校的情景。
那一天,走得也是这条路,从学校返回火车站的14路公交车上,他也是这样,坐在后面默默地注视着父亲因为劳累而佝偻的背影。
2009年清明,他写下了那篇散文《怀念父亲》。
怀念父亲
--写在父亲去世一周年纪念日
几次提起笔又放下,回忆父亲,犹如面对湘西老家莽莽群山,无崇伟之处却又绵延无边,满腔情,却叹无处着墨。
—题记
去年的今日,父亲走了,去了那个遥远的地方。
不到60岁的父亲,走在意料之中却又那么得突然。
六月六,这个土家民族最热闹的节日里,劳累一生的父亲终于歇了下来,永远地歇息了。
那天的日头很毒,一年中最热的日子呵!
而今天,却下起了雨,淅淅沥沥,雨丝绵绵长长,一如坟前的我对父亲的思念。
父亲其实很普通,对我们四个孩子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关爱。
或许,他只是尽着一个为人之父的本分,就如家乡随处可见的大山一样,贫瘠的土地,产不出丰盛的大麦细粮,却坚韧地生长着苞米、土豆和番薯等杂粮以及一些不知名的山野水果,把一代又一代土家人喂养的壮壮实实。
打从记事起,就很少在家中见到父亲,只记得他匆匆忙忙、好像永远不知疲倦的背影。
上世纪80年代初,包产到户,父亲象松了绑似的,整日里扑在田里地里,不到两年就让家里的小日子过得有滋有润。
后来我们四弟兄一个接一个地来到世上,老房子挤不下了,父亲一有空就到河里挑砂石、到砖窑挑砖瓦。
满天星斗的夏夜里,梦中被尿憋醒的我经常会遇到父亲,他有时正挑着一担砂石远远走来,“嘿呼嘿呼”
的喘气声在安静的夜里特别大;有时正弓着腰小心翼翼地码着火砖或青瓦,生怕吵醒熟睡的我们。
日晒雨淋、披星戴月,晒黑了皮肤,压弯了脊背。
墙角里挑烂的竹撮箕和烂草鞋也越堆越高,也记不清是两年还是三年抑或是更久,五间大砖房硬是他一肩一肩地挑了起来,让我们一家子有了一个舒适温暖的窝。
母亲一字不识,父亲也只是高小文化,他们却极为重视孩子们的教育。
从1982年发蒙起父亲就为我到邮局订报,《小学生拼音报》、《初中生学习报》一直陪伴着我们四弟兄的成长。
那个年代里四个孩子吃喝拉撒、读书开支是一笔很大的负担。
母亲把日子过得极为精细,一分钱常常掰成两瓣花。
父亲却经常在“六一”
、“国庆”
等节庆日子里一担箩筐挑着老三老四,我和老二流着鼻涕跟在后面,带我们到县城新华书店去买打折的课外书。
书买回来后,我们兄弟争着、抢着打打闹闹,这时的父母亲,就像看到我们期末考试拿回大红奖状一样,笑的合不拢嘴。
现在回想,那也许是我们童年全家人艰难的日子里唯一的亮色。
“老实人占不到便宜也吃不了大亏”
,父亲是村里有名的老实人。
有几次收摊后对账发现多收了事主的钱,他和母亲硬是连夜赶几里山路把钱退给了人家,不过这也为家里的小生意留住了更多的顾客。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