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【龙吟小说】地址:https://www.lyxs.org
……
此后一段时间,李素便投入到了这个学术体系的完善建设中,跟老婆商量如何把文章揣摩严密了。
然后上交给刘备过目,又跟其他一些学术官员切磋一番,明天下。
算是为大汉朝从此开始确立一世一元制度、并同时使用“汉多少年”
和“年号多少年”
这套双轨并行纪年法,正式奠定了法条依据。
借着这个契机,大汉的治理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,扫除外患之后、重新休养生息的和平展期。
此后两三年中,果然也是一切垂拱而治,没生什么大事。
只不过国债还款的度,比预期地稍稍慢了一点点,一直拖到章武二十一年底(216),才算彻底还清。
其中的曲折,也属于意料之中的正常调整:那几年里,又生了几场天灾。
并州地区出现了大规模的蝗虫和旱灾,让一州之地绝收了一整年还不止。
好在并州人口不多,靠缓过气来的冀州和关中补贴,还能撑过去,只是花点钱粮,免税两年。
后来又是荆州再次水灾、地震。
这些开支,加上关羽最后肃清阶段也得在北疆保持两万人左右的作战部队、始终处于出击状态,有持续的军事行动,也要开支。
这两项加起来,可不得多耗费了一年的财政结余。
不过,这几个休养生息的年份里,朝廷官方虽然没有大兴土木、乱搞建设,但民间的工商业开拓展和自投资,却是迎来了一个黄金期。
之前运河网络和大江大河河海转运网络的完善,让整个国家进入了第一次统一大市场的黄金期。
百姓变得愈富足、藏富于民,各种社会分工也愈细化。
之前只在长安雒阳和邺城三地附近的“大城市周边百姓不再种粮食,而是全力种难以长途运输的易腐蔬菜供应都市、自己再买外地运来的粮食吃”
现象,经过多年的展、民间自取经学习先进致富经验,已经扩散到了至少一半以上的州治级城市。
也就是成都、金陵(建业改名改回来了)、武昌、襄阳、宛城、蓟县、下邳、襄平、济南,都或多或少出现了这样的经济形态。
这样的民间经济自成长、社会分工深化,也反过来进一步反哺了“租庸调输”
法的贯彻落实。
因为“租庸调输”
法和之前版本的“租庸调”
法,差距最关键就在于一个“输”
字,把运输成本折入官价税赋计算体系,拼命鼓励民间自想办法降低运输成本,给降低运输成本的人让利,扩大工商业流通。
现在每个州最富庶的大城市周边、百姓都敢于连自己口粮都不亲自种了,而是卖菜后用得来的钱买粮食,这个商品经济的达程度,自然是日新月异,远非当年的自给自足状态可比。
朝廷的工商税收税也变得更为便利,税基征收系统也更为完善、征收成本也便于平摊下去。
因为无论从事工商的人多少,每个郡县要养活的必要工商税务系统官吏,是绝对不会少的。
要收的税多了、税基大了,对于固定征收成本的“折旧摊销”
,当然是有好处的。
而缺点仅仅只是税务人员基本上没有闲下来休息的时候,得天天加班,但这都是官迷们该做的。
都千辛万苦科举考进税务系统了,说明他热爱这项事业,不该加班嘛?
交通运输和商业流通进一步强化后,另一个好处也渐渐显现出来了:以诸葛家为代表的“物流公司”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